媒体中心

大健康风起云涌 技术和互联网正产生共振

大健康风起云涌 技术和互联网正产生共振

时间:2020-05-19

       曾在研究机构供职的侯昊和泰康人寿陈东升、中国国际期货的田源,都属于20世纪80年代较早一批下海的弄潮儿,只不过,他选择了一个不论当时或现在都超前的领域——健康产业。从CCTV夕阳红、健康之路等健康传媒,到金融资本运作创建并管理中天实业、华辰融创、大业股权等基金,再到进入实体行业做毫米波、康华云机器人,在中国健康投资领域堪称大咖。

       参与新冠肺炎防控实践有哪些思考,中国健康产业未来发展路径何在,如何布局和深耕万亿级大健康市场,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日前就业界关心的问题在北京独家专访了中成康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侯昊。

       病毒没有国界,环球同此凉热

       中国经济时报:这次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防疫、抗疫提出了巨大课题。您作为健康行业的“老兵”,近距离参与“战疫”有哪些观察和感受?

       侯昊: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上了深刻的一课:病毒没有国界,环球同此凉热。

       中国政府采取坚决、彻底、有力的防控措施,为全球防疫争取了宝贵时间,积累了宝贵的实际经验。以中成康富科技股份为例,以毫米波为主的一系列设备和仪器在火神山、雷神山、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黄冈市红安县人民医院“服役”,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的方案患者反应最好,红安成为黄冈市继英山县后第二个清零的县市。

       当然这场“战役”并未结束,各个国家和社会组织正尝试不同的技术、解决方案,对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可能是一次促进。但我们已得到的教训是深刻的,“地球村”的每个个体都要开始灵魂深处的革命,敬天爱人,改变对自然的傲慢,知敬畏、行有止,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个世界的公共卫生灾难。

       中国经济时报:毫米波不是来自西方的技术吗?它和中国的医道传统智慧怎么结合?

       侯昊:“毫米波”来自以色列,但利用人体物理因子、自然物理因子的物理医疗,却是世界通用的尖端技术,通过激活体内细胞活力,提高免疫能力,是医养“皇冠上的明珠”,目前已经广泛用于理疗、心脑血管等300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毫米波技术传入中国已有20多年时间,高科技技术与华夏穴位疗法共振,探索5000年华夏中医的穴位和经络系统,用器械物理法提高免疫力,到我们这里经过了“五代科学家”的努力。毫米波辐射能激化免疫系统的细胞,促进细胞和体液的免疫应答反应过程,使机体消除功能障碍的能力增强,具有快速升高白细胞数量、增强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生物学效应,这次就应用在新冠肺炎感染患者在临床各阶段的辅助治疗。

       健康消费需求将集中爆发,形成巨大风口

       中国经济时报: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2020年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超过8万亿元,2030年将达到16万亿元,健康中国的发展路径是什么?

       侯昊:现在医疗服务需求保持稳定增长,大健康产业风起云涌,服务、资本、金融、技术和互联网正在产生共振。高净值家庭拥有千万资产,数量超过200万户;拥有600万元资产的家庭为富裕家庭;中产家庭的标准是资产300万元,有3320万户。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们对健康的追求超越了过去任何时代,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和家庭生活造成的巨大冲击,可以预见健康消费需求将集中爆发,形成巨大风口。

       健康市场可以说是中国继房地产、互联网之后的“一块蛋糕”。政策环境迎来春天,但陷阱也很多,不可能遍地是黄金。比如用房地产思维做大健康,以为大健康就是盖医院,动辄多少张床位、多少台设备,殊不知医院是“知识经济”,不是“资本经济”。不是看大楼有多高,而是要看有没有“大师”。用互联网思维做大健康也不行,互联网、大数据只能解决共性问题,而疾病个体差异太大,治疗更是要“个性化”。“千人一方”不是科学,要发展“医生的AI”,但不能做“AI的医生”,那是没有出路的。如果老想着利润,老想着两边拔毛,路也长不了。

       中国经济时报:“健康中国”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大健康”成为热词,国家卫计委改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这些都释放出重要信号。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将健康革命称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您对中国发展大健康产业有哪些政策建议?

       侯昊: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使其对外部反应比较灵敏。相对于经济增长规模和速度的奇迹,中国社会建设的步伐相对迟缓,面临未富先老等问题。如何健全危机管理和干预机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积累的“老大难”问题,尤其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避免一些国家全盘市场化、商业化的覆辙,让医卫事业在公益性的前提下可持续发展,让人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必须迎来一场系统集成创新,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构筑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公共安全体系。

       举例来说,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全北京只有3000台,而日本新建小区必须标配,其中的差距就是市场空间。现在很多地方政府都在建“精准医学园”,建设康养城市,探索政府、产业和市场如何良性共振。但中国健康产业弯道超车、走向世界,还有很多障碍需要克服,然而,挑战与应战正是群雄逐鹿的魅力所在。

       “以政策为起点,以市场为终点”

       中国经济时报:您较早进入大健康行业,可谓是行业开拓者,后来又做产业基金、做实体,这中间经历过什么样的心路历程?

       侯昊:1990年,我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相继创办了“夕阳红”“健康之路”等栏目,从健康媒体到健康实体是在2005年。

       作为率先“吃螃蟹”者,就要承担行业开拓的艰难,从解决认知问题到医保报销制度耦合、适应医院采购周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的策略是“以政策为起点,以市场为终点”,逐步在市场站稳脚跟。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做好健康管理?未来的医疗服务市场空间有多大?

       侯昊:医学可以分为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预防医学是健康管理的范畴,做的是行为管理、感觉管理。临床医学仅靠资本推不动,康复也面临医保不支持、认知是否达到等问题。大家都说要挣有钱人的钱,其实有钱人的钱最难挣。中国销售额过100亿元的医疗设备企业,目前没有几家。健康不是一个产品、一个行当,必须有“火车头”,软件和硬件结合,产品和平台结合。

       目前,最需要加强医疗服务的是基层,比如,公司提供设备,政府解决服务费、公共卫生费用,模式是闭环、可持续的。还有大城市的街道和社区,加上供应链、物流系统,市场空间不可小觑。